海外ICO融资行为是否涉嫌非法集资和非法经营罪?

海外ICO融资行为是否涉嫌非法集资和非法经营罪?

导语:

不少朋友有个误区,就是将ICO与非法集资犯罪划上等号,实际上《七部委9·4公告》对ICO的定义,是指明其涉嫌违规融资,而不是定性其是刑法意义上的非法集资犯罪,如果要构成犯罪,需要严格遵守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严格分析代币发行融资的行为本质,比如确定代币本身是否是证券?(如香港证监会在9月5日的声明就提到此点)是否是财物?发行行为是否是吸收存款还是吸收投资?当然,代币发行融资可能会成为非法集资、传销活动、诈骗犯罪的工具,但其本身依然是一种与犯罪有一定界限的新型投资模式。不要有一种亏了钱就是被害人的心态,很多时候,刑法底线,不是棍棒。

首先,要严格划清代币和证券的界限

其次,不能在发行中以任何形式承诺保本付息

另外,不发传销币

最后,不发诈骗币

海外ICO融资行为是否涉嫌非法集资和非法经营罪?

正文:

2017年9月4日,央行等七部委公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以下简称《七部委94公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从事代币发行融资活动,指出ICO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

一时间,国内的虚拟货币发行活动基本转入地下或海外,而国内的主流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受到了比较彻底的整顿。但实际上,由于我国监管层目前仅仅是将代币融资定义为非法融资(注意,笔者认为不是非法集资),法规并不禁止公民持有比特币等虚拟货币,因此,很多国内的比特币持有者选择在国外的交易平台进行虚拟货币投资。比如火币网、OKCOIN等都转移到海外注册,但是其实他们有大量的业务是面向国内的投资者,有观点称这种行为会涉嫌触犯我国的刑法,比如非法经营罪,笔者认为,此种观点是对我国刑法规定的错误理解。

刑法:只要你是中国人,到哪犯罪都能管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只要中国公民开设虚拟货币平台的行为涉嫌违反我国刑法的规定,即便是在海外,也会构成犯罪,不论按照当地法律是否认为是犯罪,也不论其所犯罪行侵犯的是何国或者何国公民的利益,原则上都适用我国刑法。

比如说中国公民在海外开设赌场,就会涉嫌开设赌场罪,他如果回国,就可能被刑事追诉。而以火币网为例,其主要开发者和实际控制人是中国团队,在境外注册并继续向境内用户提供虚拟货币的交易服务,撮合个人用户之间的点对点交易,如果此种行为涉嫌犯罪,也会被我国刑法所规制。

问题的核心就回到了,开设虚拟货币交易平台,是否构成犯罪?

根据2017年《关于防范比特币等所谓“虚拟货币”风险的提示》中提到“各类所谓“币”的交易平台在我国并无合法设立的依据。”

但是,在刑法领域,要对一个行为定罪,必须严格遵照“罪刑法定原则”,如果刑法中没有规定为犯罪,就不能依照犯罪处理。

海外ICO融资行为是否涉嫌非法集资和非法经营罪?

是否构成非法经营罪?

此前有朋友问笔者,此种开设交易所的行为,是否构成非法经营罪?

所谓的非法经营罪,规定在《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是指违反国家规定,有下列非法经营行为之一的犯罪。(一)未经许可经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专营、专卖物品或其他限制买卖的物品的;(二)买卖进出口许可证、进出口原产地证明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三)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非法经营证券、期货或者保险业务的,或者非法从事资金结算业务的;(四)从事其他非法经营活动,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

从以上条文可以看出,触犯非法经营罪,首先是要“违反国家规定”,其次是从事国家“特许”经营的行业。

而关于关于国家规定,根据刑法规定,根据刑法第96条的规定,刑法中所称的违反国家规定,是指违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和决定,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规定的行政措施、发布的决定和命令。

也就是说,如果仅仅是国务院部门的规章,并不是所谓的国家规定,而2017年9月央行等七部委公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恰恰就只是部门规章,不是国家规定,而中国互联网协会出的风险提示连部门规章都不是,不具有任何强制力,更加不能作为刑法定罪的依据。

将虚拟货币定义为证券,就可能涉嫌犯罪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直接跳过“国家规定”的争议,直接认为,由于代币融资是一种非法集资或者非法发行证券的活动,作为这种活动的交易平台,自然就违反了非法经营罪规定中的第三点中“非法经营证券的”,但是如此认定的前提,是把虚拟货币的发行行为直接定义为非法集资或者是擅自发行股票证券等。

但是,笔者认为,即便是根据最宽泛的定义,即股票是股份公司发行的所有权凭证,是公司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给各个股东作为持股凭证并借以取得股息和红利的一种有价证券。而虚拟货币是由项目方发行,其本身只是与其对接项目的运转情况相关联,却无法代表项目或项目公司的股权或者未来的任何收益权,其不是任何形式的股份,同时也也不代表任何的债权,因此,虚拟货币与股票或债券都有这本质的区别,因此,将开展虚拟货币交易的场所认定为经营非法证券业务并没有依据。

市面的确存在证券性质的代币

但是,随着虚拟货币类型的不断变化,市面的确出现了不少于证券性质类似的虚拟币,笔者认为此种虚拟货币就应该受到证券法规的监管,这也是为何在今年年初香港证监会要求下架“证券”类虚拟货币,比如香港证监会在2017年9月5日发布的声明,在ICO中发售的数码代币如代表一家公司的股权或拥有权权益,则有可能被视为“股份”。如数码代币的用途是订立或确认由发行人借取的债务或债项,便有可能被视为“债权证”。假如发售代币所得的收益是由ICO计划营办者作集体管理并投资于不同项目,借此让代币持有人可参与分享有关项目所提供的回报,数码代币便有可能被视为“集体投资计划”的权益。无论是股份、债权证及集体投资计划的权益,均被香港证监会视为“证券”。

该份声明发布在七部委94声明之后,但是笔者认为其对代币的定义划定了红线,即代币不能是证券,如果是,就是非法发行证券。

而在今年5月,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监管部门正对以太币等虚拟货币是否适用证券监管规则展开调查。

如果代币是证券,ICO就是擅自发行股票、债权,就可能涉嫌非法发行证券

而从我国金融监管穿透式管理风格来看,如果有中国公民在海外ICO,其大量客户却是面向境内的中国投资人,其发行的代币如果带有股权、收益权或者债权性质的凭证,就有可能被视作一种非法发行股票(债券)的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179条,擅自发行股票罪,是指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发行、以转让股权等方式变相发行股票超过30人的或者向特定对象发行、变相发行股票累计超过200人的行为。

即便以私募方式发币,也有可能构成此罪

当然,很多代币的发行最初是采取“私募”方式进行,私募就是一个代币没有公开交易之前,一部分人先行购买,此种购买一般都有低于发行价的折扣,代币之后一旦上线交易所就可能有比较大的差价,有人疑惑,此种以私募的方式大宗购买,然后通过代投的方式在网络、微信群公开宣传,卖给散户,超过一定数量,是否构成”公开发行”?

答案是构成,但别忘了有一个前提,代币要被定性为证券。

因为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厉打击非法发行股票和非法经营证券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6]99号)第三款:“非公开发行股票及其股权转让,不得采用广告、公告、广播、电话、传真、信函、推介会、说明会、网络、短信、公开劝诱等公开方式或变相公开方式向社会公众发行。严禁任何公司股东自行或委托他人以公开方式向社会公众转让股票。向特定对象转让股票,未依法报经证监会核准的,转让后,公司股东累计不得超过200人。”

当然,以上讨论的前提,是将代币定义为证券的前提,如果代币本身不是证券,则不会涉及以上的犯罪。

由此可以看出,在2017年9月4日央行七部委的发文中,指出ICO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涉嫌非法发行证券的定义其实更多的是行政违法性定性,很难涉及刑事犯罪问题。

代币融资是否构成非法集资犯罪?

监管层曾多次作出风险提示,指出代币融资行为,极有可能涉嫌非法集资犯罪。所谓的非法集资犯罪,不是刑法中一个具体的罪名,而是集资类犯罪的统称,包括擅自发行股票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等等。关于擅自发行股票罪前文已经有阐述,如果将代币和证券严格区分,就不会涉及此罪,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中,其要求以公开宣传方式向不特定对象融资,承诺以各种形式保本付息,如果有非法占有目的和使用了欺骗手段,就可能构成集资诈骗罪。

但是代币发行融资要构成非法集资犯罪依然有难点:

1.代币是不是财物?

首先的难点之一是虚拟货币的定性问题,即代币发行融资所融到“资”其实也是代币,即比特币或者以太坊等,这种代币是否能够构成非法集资犯罪中的对象,即其是否构成非法集资中的“资”?

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为例,其犯罪对象是公民的存款或与存款同性质的财物,而根据央行的定义,虚拟货币是一种特殊的虚拟商品,笔者认为,其已经产生了市场价值,可以视作一种典型的财物。而且从我国监管层穿透式的监管风格和此前国内关于虚拟货币的相关法规来看,将其视作财物并不存在太大的困难。

2.代币不是存款,但回购承诺可能构成保本承诺

其次,如果跳过关于虚拟币定义的争论,直接把代币看做一种可以被集资的“财物”,定性非法集资犯罪也很困难。

难点就在于,不论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都要求集资人承诺保本付息。而在大量的代币发行活动中,项目发行方会对项目前景,代币的未来走势进行一定的展望,但是如果没有对发行代币的价格进行保本付息的承诺,就很难构成非法集资犯罪。

而如果项目发行方对投资人进行了保本付息的承诺,比如承诺自己的代币绝对不会下跌到成本价以下,或者约定在某个时间段内以高于成本价回购代币,保证投资人不受损失,就可能被认定为一种保本承诺,就把代币投资行为,变相的转化成为了一种存款行为,就会涉嫌非法集资犯罪。

关于还本付息,其规定来自于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其规定,同时具备四个条件,如无其他规定,就应该认定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即(一)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二)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三)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四)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从以上定义来看,其实代币发行融资除了第三点要求存疑,其他条件都“天然”符合非法吸存罪的定义要求,但是,正因为第三点关于“保本付息承诺”的要求存在一定的不可控性,也形成了我们对该类活动的刑事风险防控的建议。

综上,对于代币发行融资的行为,首先,要严格划清代币和证券的界限,不能将代币与项目的股权、收益或者债权挂钩,这样基本可以规避擅自发行股票债券罪的刑事风险。

其次,不能在发行中以任何形式承诺保本付息,这样基本可以避免陷入非法集资犯罪的误区,但是依然有可能被认定为一种违规的集资,属于一种违法行政法规的违法行为。

另外,在发行代币过程中,不能采取拉人头、传递性计酬的方式扩大发币规模和人群,否则会陷入传销犯罪的误区。

最后,在代币发行中,要严格防止项目造假、虚假发行等行为,此种行为既有可能涉嫌各类诈骗犯罪。(广强曾杰撰写于2018年7月5日)


免责声明:本文由入驻邦投条平台的作者撰写,除邦投条官方账号外,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邦投条立场,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联系原作者申请授权。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若有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您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提交相关链接至邮箱:banquan@rongebang.com,我们将及时予以处理。阅读更多有价值的内容,欢迎下载 邦投条APP

分享到:

参与评论

回复: X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登录 后参与评论
提交评论
所谓区块链,也被称之为分布式账本技术,是一种互联网数据库技术
共发表63篇

最近文章

阅读更多文章,狠戳这里

相关投条号

四川钢结构网是四川钢结构行业的互联网平台;
大庆市格瑞设备清洗有限公司官方头条号
甘肃旅游网由创始人李福创立的甘肃旅游服务平台
中国建筑劳务云商由李福创立的劳务行业平台
梦客科技提供最前沿的便携式电动滑板车最新资讯及欧美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