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投条8月22日快报:煤企真正的短板在哪里:涨价也救不了煤炭
限产并不等于去产能,而涨价也不意味着成本下降,要真正医治煤炭产能过剩的“痼疾”,还需要更为精准和深入的对症下药。
2016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是我国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作为产能过剩严重的行业,煤炭、钢铁的供给侧改革进展更引人关注。回顾上半年,3月份提出产能削减目标和人员安置方案后,社会一度认为其减产过程会荆棘密布、困难重重,不料,仅仅一剂“276个工作日”的药方,就让煤炭供给锐减,促使煤炭、焦炭、钢铁价格于3月份开始大幅上扬,至6月中下旬,钢铁、焦炭价格自高位回落,但是,煤炭价格仍然是动力十足。7月份,各大煤炭企业的动力煤价格再涨15元/吨,7月13日,有港口动力煤价格风向标之称的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报收417元/吨,较年初的371元/吨上涨了46元/吨,涨幅达到了12.4%。
上半年的全国煤炭产量及投资数据也十分“靓丽”。6月份,全国煤炭产量2.77亿吨,同比下降16.6%;1-6月,全国煤炭产量16.28亿吨,同比下降9.7%。1-6月份全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固定资产投资为1110亿元,同比下降34.1%,民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固定资产投资为656亿元,同比下降32.4%。
数据和现象均让人恍觉煤炭供给侧改革似乎已经成功,之前所有的忧虑都是杞人忧天。但是,不妨再看另外一组数据,据财政部统计,1-5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收入、利润同比继续下降;煤炭、钢铁和有色等行业继续亏损。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5年大型煤炭企业亏损面超过90%,行业利润总额仅441亿元,是2011年的1/10,负债总额同比增长10.4%至3.68万亿元;90家大型煤炭企业负债总额高达3.2万亿元。截至今年一季度末,39家上市煤炭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59.16%,超过70%警戒线的有1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