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被取缔,金融科技将走向何方?

ICO被取缔,金融科技将走向何方?

  文/田野麦穗

  七部委一纸公告,区块链这次也栽了。栽的不是技术,栽在了打着ICO旗号的诸多庞氏骗局和没有边界的业务创新所隐含的违规与金融风险。一个被寄希望于能彻底解决信任问题的新技术反而成为了骗子横行的重灾区,不得不说是莫大的讽刺。

  金融科技这两年好不容易从P2P平台频繁爆雷的阴霾中接过了金融创新的大旗。在融入了人工智能硬件,基于大数据智能算法的智能风控、智能投顾,以及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后,金融科技的创新不再局限在资产端,在个人金融服务的场景化、便捷性和个性化上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特别是基于区块链技术所构建的不可篡改的数字货币世界和去中心化的模式被捧为金融革命的最大看点。但是像“马勒戈币”这种恶俗平台都能获得投资,也客观反应了区块链平台短时间野蛮生长的荒唐程度。特别是草根区块链平台的野蛮发展,还存在着诸多不确定的技术风险。

  以区块链技术的名义发行代币,直接融资,经营持牌的金融业务所可能引发的系统风险将会远超P2P平台。这也是ICO尚未形成气候就就遭到直接棒喝和严格监管的主因。

  金融科技在努力的描述着一个由科技主导的更为智慧的金融世界,它似乎能规避人性的恶,能深入你的内心,所想即所达,随时随地出现在你需要的时刻,并且能提供最匹配的选择……。

  在具体运用中,我们不得不面对“智慧”都藏在民间的现实。当好工具被江湖老道的灰色逐利群体所利用,“韭菜”们所感受到的总是那股熟悉的混杂着一丝苦涩的麻辣味道。

  解决了效率,解决不了错配

  金融科技究竟是什么?

  不仅老百姓一知半解,我们的很多媒体甚至是业内人士也没有讲太明白。一方面,大家都有自己的业务立场;另一方面,金融科技的诸多技术运用和应用场景还在构想阶段,金融科技的内涵在不断拓展,本身并没有被完全定义。

  与互联网金融强调商业模式的创新相比,金融科技总的来说更偏重于技术侧,在大数据、算法优化、数据模型判别的基础上构建智能中枢,结合软硬件终端感应、生物识别、区块链等不可篡改的数字信息交互技术来建立更贴近个人用户生活场景的智能化、主动、便捷、平等的综合金融服务。

  智能化将是金融科技最显现的特征和用户最佳感知,但是金融科技的智能化高度依赖完整的数据链。现有的移动互联网和手机终端解决了个人随时互联,资讯单向Push和简单的工具化需求,所反馈的数据特征仍然是零碎的和线性的。还远不能串联个人完整行为轨迹和深入生活场景。

  金融科技智能化的完整呈现还有待于在移动互联网之后,基于语音交互的智能家庭入口的普及,由5G牵引的智慧城市的落地,实现万物互联,以及智能汽车与车联网走前千家万户成为出行的主要选择。

  随身,家庭、出行和城市内主要生活场景的实时感应所组成的个人生活行为轨迹完整数字矩阵将以最接近真实的方式还原用户个人的画像,这种画像不仅能判别行为,还能接近用户的心智,对过去定性,对未来实现精准度很高的预判。个体在全数字时代是近乎透明的,金融业务的风险被降到了最低,业务的边界也更容易推至上限。

  当然,要实现个人数据的互联互通,有效共享,规避数据失真,除了银联,蹒跚前行的信联外,未来一定会有集合各类大数据的“数联”。数联不会以商业机构为主导,必然会以国营机构为依托,上升到国家行为。其实现的前提就是国家公民数据中心的落地。个人在所有跨商业机构和组织的数据源未来将在统一的标准下实现定期集合,形成个人的数字身份,依据个人的授权被分等级用于商业化征信与业务匹配。

  与个人行为数字化并进的是金融服务与货币的数字化与不可篡改性。在全数字时代,由金融机构推行的各种类公有区块链金融服务和数字货币将成为新时代数字智能金融服务的平台支撑。去中心化的场景里,由各类商业系统、算法、数字身份、金融超市和金融云支撑的数字金融服务会将诸多传统金融服务交易撮合时间提升到秒级。全数字时代带来的大数据爆炸式增长将交由新一代的量子计算来承载。

  现实情况是我们离全数字时代仍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这其中还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对于“婴儿期”的金融科技而言,更多的是以单一的技术形态被线性的的应用于各类商业组织。不同体量的企业,在具体应用上各有侧重,主要集中在大数据采集、数据存储、算法分析、数据模型、智能推荐、风控模型、生物识别与支付安全领域。

  无论是BAT量级的互联网巨头,还是专注于提供技术解决方案的科技企业,所积累的数据是相对单一或者不全面的,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期待在纯商业化行为里各竞争主体有超然格局主动在核心的大数据与技术应用层面形成有机融合显然很不现实。

  大家都是碎片化中的一员,金融科技成为了各类企业自身增强竞争优势,追求交易成功率,提升交易规模,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手段。由于金融科技还未具备充分智能的基础条件,不少金融科技企业在向边际市场探索的过程中,反而成为了助长金融原罪的工具。

  在“科技”的感召下,许多并没有风险承受能力的群体被配置了高风险的资产。一些钱被借给了不该借的人,“校园贷暴力催收”、“裸条”等负面新闻不绝于耳。本来被用于规避人性弱点,构建绝对信任的区块链技术和数字货币被打着ICO旗号成了骗子横行,违规经营的重灾区。

  造成这些乱象的本质,是我们现有的大数据除了基本的行为判定外还不足以还原个人真实本身。金融科技尚在智能化初期,现实运用当中存在着太多稚嫩的表现。金融科技还是企业零碎的竞争工具,没有成为构建社会良性生态的一部分,被赋予更多的公共职能和义务,缺乏对用户利益眷顾。

  单边效应

  无论是新兴的金融科技公司,还是向金融科技转型中的诸多P2P企业,又或是传统银行借助金融科技加快主营业务的互联网化,更贴近用户。大家在体量巨大,没有聚集效应的金融行业里,仍然进行着战场不一的碎片化竞争。

  互联网企业擅长流量经营来快速做大经营规模,拥有海量数据的传统企业,如通信运营商、银行、传统软件企业则更注重大数据价值的挖掘和存量客户的开发。一批专注于技术服务的金融科技企业利用数据挖掘和风控模型经营风险,做着产业链的生意。被严格管制的银行其实并不缺技术和人才,缺的是可供创新的体制和基因,在现有条件下,自身引入金融科技技术或者和金融科技企业合作已经成为转型期的主要选项。

  金融科技被各类企业零散的用于提升流量规模,交易效率,以业绩转化和盈利为目的,本质上仍是生产工具的革新。移动互联网对流量的聚集所形成的规模效应,支付技术迭代对交易效率的提升,以及大数据运营和风控模型对边际市场的拓展仍然作用于企业自身竞争的差异化。就用户利益和用户感知而言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金融科技帮助企业加大了业务对用户开发的力度和深度,多如牛毛的理财产品,更容易获得的贷款,与还款方式对应的浮动利率,更便捷的支付手段和大幅压缩的交易时间。可是现阶段的金融科技并不能帮助用户做出合理的决策,提供最适配的选择,更不可能改变用户的收入结构。从用户的感知来看,金融科技除了让自己面对更多而复杂选择,掏钱更便捷以外,并没有对生活带来积极的改变和品质的提升。

  当金融科技仍然停留在工具属性,那么决定金融科技效应的是工具的使用者,它可以是 为了提升经营效率的商业主体,也可以是为了暴利,游走在制度边缘的灰色逐利群体。当然,它也可能会被不法之徒利用,成为偷窃用户资产的杀手锏。

  由金融科技所推动的金融创新,并没有给我们展示出一个更为诚信、更为智慧的新世界雏形。相反,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聪明人”的游戏。没有规则的参与,放大了人性的恶和贪婪,同时也放大了片面追求利润而导致的交易人群错配所滋生的金融原罪。

  从消费和服务的角度来看,人类历史上每次生产工具的进步都伴随着用户体验和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但是,没有那一次像金融科技这样在短短两年内对传统金融的服务秩序产生如此大的冲击,也没有其他领域的创新能像金融科技一样短时期内就成为了灰色利益团体的温床,面临着强力管制。这些都说明了金融行业赤裸裸的与钱打交道,有着区别于其他行业特殊性。

  如果金融科技的发展在较长时间内都是只是商业实体提升挖掘用户价值的工具,只会进一步加剧整个行业和个人用户的焦虑,这种片面的定位与金融科技本身被赋予的期望大相径庭。作为交易双方要构建金融企业与用户之间的良性利益互动,需要一套规则来定义交易双方的行为。海量的个人诉求和零散的产品服务提供方对规则的诉求千差万别,这就是金融科技智能化发展的基础空间。

  那么问题又来了,谁来定义金融科技的“智能”呢?

  谁的“智能”?

  市场竞争和对利润的追逐是商业社会进步的源动力,传统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和金融服务企业希望借助金融科技的智能化来降低业务风险,拓展业务边界,聚拢更多流量,提升利润水平,加强对用户价值的挖掘,来寻求自身经营利益的最大化。

  对于用户来说,同样希望金融科技不断塑造的智能服务能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用户希望不要参与复杂思考,希望智能服务能帮他们规避风险,判断对错,直接给出正确的答案,提供最合适的选择。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希望获得最个性化的服务,在规则明确的交互中不断收获建议和指导,改善个人财务状况,提升生活品质。

  对于政府而言,也希望借助金融科技推动传统金融服务的变革,提升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让金融深入实体经济,更好的发挥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调节作用,推动金融服务走向普惠。政府也更希望金融科技的智能化发展能提升金融市场的管理水平,及时发现和管控风险,让经济更稳健高效的运营,增强政府利用金融工具调节国民经济的能力。

  我们所期待的全数字时代还需要一个较长的建设周期,各类金融企业作为金融科技的运营实体,实际承担着金融科技工具化阶段的责任。寻求用户规模的积累和利益的最大化是每个经营实体正常的商业诉求。但是利用金融科技过度的对用户进行索取,而没有适当的回馈,不在金融交易的过程中逐步构建基本的交互原则,不去建立一套用户对新金融清晰的认知体系,金融科技在对传统金融服务重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也遭到灰色链条、不法之徒、套利团体的争相借势,成为追求暴利,拼命收割的温床。

  Finance一词在英文中既代表金融,也代表财务。我们不能只着眼于金融服务交易的效率,也要关注用户个人的财务状况。金融科技智能化的发展理论上是要在科技的助推下有效融合各方的利益,特别是用户的利益。每一项金融交易要基于用户的财务现状,同时要具备价值引导性。智能以及智慧金融服务所要塑造的是一个更为精准的,可持续的生态。

免责声明:本文由入驻邦投条平台的作者撰写,除邦投条官方账号外,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邦投条立场,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联系原作者申请授权。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若有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您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提交相关链接至邮箱:banquan@rongebang.com,我们将及时予以处理。阅读更多有价值的内容,欢迎下载 邦投条APP

分享到:

参与评论

回复: X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登录 后参与评论
提交评论

相关投条号

四川钢结构网是四川钢结构行业的互联网平台;
大庆市格瑞设备清洗有限公司官方头条号
甘肃旅游网由创始人李福创立的甘肃旅游服务平台
中国建筑劳务云商由李福创立的劳务行业平台
梦客科技提供最前沿的便携式电动滑板车最新资讯及欧美行情。